退群需要勇气(转)

o

原标题:(原标题:如果退群需要勇气,那么勇气从何而来?)

退出群

没有决心退群的,学学特朗普!

特朗普退群


A君:哎,我微信里面有个吃喝玩乐群,每天好无聊,老是发一些毫无营养的东西,低俗不堪,真想退群!


B君:你为啥不退?这个退了其实也无所谓。不像有些亲人群,也没有分享什么东西,就那几个人在里面叽叽喳喳,里面每次红包都是几分钱几毛钱,但是我还不能退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看了A君与B君的对话,你是否有同感呢?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,有很多微信群,亲人群、同学群、驴友群、吃喝群……某些群总是充斥了一些不痛不痒、不伦不类的信息和对话,各种夸张的图片、表情、标题党……看得自己尴尬癌都犯了,很想退群。但由于各种原因,却一直待在群里,要么忽视,要么默默注视着群里发生的一切。


之所以讨厌某些群,主要原因有两点。第一是信息超载,第二是价值不同。


第一,信息超载。我们知道,接收外界的信息和刺激是人的基本需求。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证明,如果把我们关在一个黑屋子里,尽可能减少外界的一切信息输入,即便每天有巨额的收入,我们也坚持不了几天。这也是我们每天想要不停地刷手机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但是,很多时候,我们忽略了信息超载的问题。


在信息时代,很多时候,人都容易进入信息超载的状态,每天有源源不断的信息把我们包围。我们不得不排除某些信息,尽可能不让某些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和注意力中,以便留出足够的精力处理其他信息和事情。一旦信息太多,我们便在信息的选择和过滤中疲惫不堪,这就是信息超载。


信息超载的危害并不亚于感觉剥夺。因为,我们不能一头扎进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,而放弃对内在世界的整合。现代社会,不少人抱怨,每天都在忙,但是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,觉得生活没有意义。部分原因就在于信息超载带来的内心整合的缺失,这种缺失会导致内心的凌乱和空虚。


微信群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信息,一旦我们点开看了一眼,就必然给大脑信息处理增加负担,给内心整合造成更大的困难。


第二,价值不同。俗话说,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这里这个“群”的含义是指志同道合,趣味相投,价值观一致。微信群也使得人以“群”分,但是微信群所基于的原则更加宽泛,几乎任何理由都可以建立一个群。比如血缘、地缘、工作、爱好、学缘等。很显然,很多人虽然同处一个群,而其实并不是一路人,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,阅历不同,价值观也不同。


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,其实不怪群里的谁是谁非,人是多元的,价值观也是多元的,不见得谁更高明和高尚。关键的问题是,价值观是一双无形的手,我们现实中人际交往的“人以群分”是通过这双无形的手来支配的,价值观并不出场,但它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
在微信群中,则恰好相反。群,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,把人纳入了这个群空间中,这个空间总体来看是封闭的。也就是说,从线下的“人以群分”到线上的“微信群”,无形的看不见的价值观变成了有形有边界的闭合人际空间。似乎,群里的发言和接收信息变成了非强制的义务,这本身就不符合人际交往的基本价值需求。


原来退群,群中会自动发一条消息:某某已退出本群。现在,已经没有这条消息了。尽管如此,我们依然很难有勇气从某些群中退出来。这是为什么呢?


先来看看一些特殊的群。正如上文所述,有些微信群的建立原则是基于血缘(亲人群)、地缘(老乡群)、学缘(同学群),带有浓厚的个人成长痕迹。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,那是因为所有的过往。不论现在的经济地位如何,所思所想如何,价值观如何,都是在过去的血缘、地缘、学缘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,这是不可否认的“有史以来”。


退群,从道德上来说,是对过去生命中他人的否定,从自我上来说,也带有一些对过往否定的意味。从内心深处,对于这两点,我们都很难接受。


如果说,对于以上特殊的群,退群意味着得罪过去生命中的重要他人,那么,对于其他的群,更多在于害怕得罪未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。微信群,主要还是熟人。即便在群中不见,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,抬头不见低头见。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: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,便是神灵。寻求交往和亲密,是人的社会属性之本质,我们天生就害怕被孤立,被逐出人群。


主动的离群,或许并不是离群索居,更不是野兽,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和遇见,遇见他人,遇见新的自己。


(作者单位: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)



(点击率:1588)

评论

昵称

 聚享站 | 培训学校管理系统 | 惊觉社区 | 杭州同城分类信息 | 
这视界--www.deepvast.com这视界

浙ICP备17017888号